板梁古村,位于永兴县高亭乡境内,是一个保存完整、规模宏大、风景优美、聚族而居的湘南古民居村落,它浓缩了湘南民居民俗历史,被《湘南民居的传统人文精神的研究与艺术价值的再利用》课题组专家称誉为“湘南第一村”。
人文昌盛
板梁古村族姓刘,民风淳朴、文风盛行、崇尚耕读,村头有一座保留完好的族学私塾。孩童适龄后,入私塾学习,因此不仅人丁兴旺,而且人才辈出。族谱记载:明清以来,考取进士11人,贡生49人,禀生365人,国学286人,出朝入仕者上百人。村民还将自己房屋标号为“墨庄”、“藜光第”,告诫子孙发奋读书,表明自己崇尚耕读。古村各朝各代杰出人物众多,清朝三品官代榆公,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科试中举,1904年游学日本,回国后担任清朝和民国的财政、审计、税务司部长,治财有方,被国民政府授予二等文虎章、三等嘉禾章。刘重先生,追随孙中山,创建中华民国,担任国会议员、元帅府咨议和讨袁护国军参谋长,为中华民族的民主革命进行不朽的抗争。革命英烈刘承羔,在板梁与开国大将黄克诚一起,智取宜章挨户团溃军,发动了湘南起义的永兴年关暴动,成立永兴县工农革命军第一师,打土豪劣绅,分粮食土地,在永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。在永兴县志、党史志上,22名板梁英烈的事迹永垂青史。
经济发达
明清时期,板梁是重要集镇,也是桂阳、耒阳、常宁官道商埠必经之地,其交通便利、水路通畅,村民运盐贩粮,生意遍及江浙湖广。古村商铺兴旺,四乡八邻汇集板梁圩场购货,形成了一条200米长、铺面上百家的商业街,还有钢窗、夹墙的钱庄,人称“小南京”。
村内富商不仅多,而且热心公益事业,建宗祠、搭戏台、立宝塔、修凉亭、办族学,购置公山公田,不断壮大族业、家业,更促进了板梁古村的繁荣昌盛。板梁人富不忘家,富且忧国,在国家困难时,捐钱捐物为国分忧。明正统八年(公元1443年),宗琳公为湖广灾民捐粮1010担(约合6吨),受到明神宗的表彰,板梁的上村宗祠内至今还保留着圣旨碑刻。村内的宗祠戏台、宝塔亭庙等公用设施,连贯全村数十公里的青石板路,主要是富贾捐资修建。
生态优美
板梁先祖建村时,讲究风水,注重生态环境的和谐优美。以河为界古民居360栋,分布面积2平方公里。整个村落背靠象岭、前临板溪,村前大片良田,远处青山层叠。村内街巷井然有序,房屋错落有致,以宗祠为中心,依山就势平面展开,结合山形地势变化,青砖灰瓦掩映在自然山水中,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画面。背山面水,冬避凛冽寒风,夏沐凉爽南风,日照充足,通风采光、自然排水,可以避免洪涝、山体滑坡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,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。这里每户房屋以天井为中心,空间布局端正、严谨、对称,通风采光排水,天、地、人和谐相生。不求外显而求内涵,板梁人把对美的追求、对生活的热爱、对人的祝福等都艺术化地刻在自家门、窗、石墙上,例如多子多福的石榴、平安如意的花瓶、富贵吉祥的牡丹、贤才有德的麒麟,福(蝙蝠)禄(鹿)寿(桃)喜(喜鹊)、琴剑梅菊、摇钱树、聚宝盆,祥禽瑞兽、神话传说、历史典故、渔樵耕读的生活场景等。
这里的家庭邻里和睦友善,留传着“媳妇割股敬公婆、老姑不嫁抚弟妹、村口要道设茶水”的佳话。本村或外村发生矛盾纠纷时,村内有学识、有威望的族老就会积极调和,从而四乡八邻都把板梁当成友好和善的中心。今天,板梁古村的村民不仅继承了祖先“忠孝廉节”的治国齐家古训,更把它升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。